【当前独家】八爪竟在盐碱地“横行”,鲜哒哒的三门出圈,沿着丝路养青蟹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徐婷 胡大可 陈栋 阮西内 实习生 朱梦遥 通讯员 黄娅敏
浙江台州三门最出名的是什么?青蟹。
(资料图片)
图源掌上三门微信公众号
青蟹只能养在三门吗?那可不一定。
当前,三门正在“沿着丝路养青蟹”。三门以北,陆上丝绸之路的途经点,一万蟹苗正准备搬进宁夏盐池县的新家。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往南,三门涛头村几位村民正计划去趟马来西亚,看看已投用几年的养殖塘,还有人带着蟹苗虾苗,刚刚抵达非洲莫桑比克……
近年来,由于养殖空间相对饱和、成本上升等因素,三门人跳出本土谋发展,去国内外多地从事青蟹养殖。高产值、高效益的优势让许多人慕名前来,三门青蟹不只是一个地理标志品牌,也成为一种致富经验的代名词。
站在三门涛头村观景平台俯瞰养殖塘。记者徐婷摄
初探东南亚:
去国外“吃螃蟹”的三门人
在三门涛头村的观景平台远眺,蓝天碧海间,一个个几何形的养殖塘,拼凑成一个大棋盘。“棋盘”里头藏着的,正是闻名遐迩的三门青蟹。
看着村民精心呵护的养殖塘,涛头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主任林后宜的思绪不禁又飞到了马来西亚,“好几年都没去了,等我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,这样能在那边待一段时间。”
让林后宜牵肠挂肚的,是他与几位村民在马来西亚投建的青蟹养殖塘。出国养青蟹,他们是较早“吃螃蟹”的一批。
林后宜(左)与朋友拿着青蟹。受访者供图
涛头村已有20多年养蟹历史,凭借水产养殖,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。随着腰包变鼓,村民开始扩大养殖规模,有人甚至承包了十来口塘。
“村里只有180多口塘,家家户户都要的话,很难满足。”涛头村民决定向外要空间,去三门蛇蟠乡、宁波、江苏等地养殖。周边可用空间都被开发后,他们把目光又转向国外。
青蟹适合生存在温度较高的水域里,林后宜最先考虑的便是东南亚。
2014年林后宜出国考察,综合考虑气候条件、地理位置、华人分布等因素,他选择了泰国圣卡罗和马来西亚曼绒两地,于2016年试养三门青蟹。2018年,又开始在马来西亚大规模养殖。
林后宜(左)与马来西亚曼绒县养殖场的员工交流养殖致富经。受访者供图
疫情期间,养殖塘交给当地人管理,林后宜等通过视频远程指导,“养到关键时候养不肥,这太可惜了!所以我们今年一定要去。”
七八月出国,春节前返乡,是三门人出国养蟹的工作周期,主打的就是一个“反季供应”。林后宜介绍:“夏秋季,三门本地青蟹很多,但是到了冬天就没有了,此时东南亚的青蟹刚刚长成,可以返销到国内,满足国内市场需求。”
目前,涛头村几位村民在马来西亚的养殖塘规模已达3000亩。林后宜也让当地人品尝了在国外长大的三门青蟹,“口感和三门本地青蟹一样的,他们吃得直说‘OK’。”
试水非洲:
重新开拓一片低成本“蓝海”
涛头村人在马来西亚养殖青蟹成功的故事,引来不少三门乡贤关注,其中一位便是浙江纽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伟超。
吴伟超在莫桑比克开垦了一些养殖塘,为降低海外投资风险,他找到涛头村合作。
这几天,涛头村村委会副主任王书明带着来自三门的五人小分队,带着三门的蟹苗虾苗,抵达莫桑比克准备试养。
莫桑比克养殖塘。受访者供图
莫桑比克位于非洲东南部沿海,与马达加斯加隔海相望。吴伟超回忆起初次抵莫的见闻——海岸线都在售卖青蟹等野生海鲜,但捕捞工具相对简单,划的也是仅载两人的小船,“用这么基础的设备都能捕到这么多海产品,说明这里海洋资源真的很丰富。”
莫桑比克的养殖塘开发模式借鉴了马来西亚的成功经验。在国外养殖成功后,返销给国内市场。
“即使要运回国内,成本也比在三门养殖低。”吴伟超算了一笔账,在莫桑比克养殖的租金和运输等成本加在一起,可控制在每亩50元左右。
莫桑比克当地人正在协助捕捞水产。受访者供图
成本低,是境外养殖的一个重要优势。三门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陈丽芝说,三门本地一亩养殖塘租金要四五千,饲料等生产要素成本也不低。养殖空间饱和,成本不断上涨,利润空间压缩,成为当下三门青蟹产业发展的一个挑战。
“养殖户承受能力或者技术不足以支撑高成本的时候,就可以探索其它方式,到外地去,租金便宜一些,养殖成本相对可控,他们也能保障一定的收益空间。”陈丽芝说。
吴伟超则给潮新闻记者展示了莫桑比克养殖塘的航拍视频——近5000亩养殖塘波光粼粼,周围几乎没有城市建筑或工业污染,广袤的土地和热带风貌间,还有员工宿舍、育苗场、冷冻区……放眼望去,一片“蓝海”。
莫桑比克养殖塘。受访者供图
进驻西北:
一万青蟹苗将在宁夏盐碱地“横行霸道”
就在这几天,一万苗三门青蟹将被投放至盐池县的盐碱地养殖塘。
与马来西亚、莫桑比克不同,盐池处于内陆。没有海,也可以养海鲜吗?
宁波大学副教授、博士生导师王欢给出了肯定的回答。“又苦又咸的盐碱地原本是荒地,经过开发后变废为宝,成为盐碱地资源。青蟹作为高价值的海鲜产品,技术突破之后,其经济效益将会非常显著。”
宁夏盐池县养殖塘正在修建中。受访者供图
宁夏偏北,气温比三门低,但覆膜保温后,仍能挑战一年两季的养殖频次。“这个地几乎没什么用,一亩一年才几十块钱。” 宁夏吴忠市盐池县怡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德智说。
王欢的团队早就开始尝试在内陆盐碱地养殖三门青蟹。其中,在河南延津县的黄河盐碱地上,青蟹已从“养得活”到“养得好”,如今更是实现量化生产。
他的两位学生已抵达宁夏,这让张德智心理上有所依靠,“尽管只是试养,还是有些担忧。”
“盐池县苦咸水的青蟹养殖可以说是从零开始的。”王欢表示,接下来的试养周期,他的团队将实地指导张德智公司的养殖工作。如何施工、如何调节养殖环境、如何投放饲料……都是他们要叮嘱的细节。
宁夏养殖塘正在修建中。受访者供图
据王欢介绍,他们在外地推广养殖的都是三门青蟹。那么,为什么是三门的青蟹?
三门青蟹肉质鲜、产值高、名气大等优势,已不言而喻。不过,王欢还提到了推广三门青蟹的另几层原因:“三门青蟹的养殖面积大,保证了青蟹苗种来源充足,这是相较于其它地区的资源优势。此外,三门地理优势明显,向南方、北方供应苗种,运输距离也适中。”
在三门县与宁波大学共建的中国三门青蟹产业技术研究院里,培育着青蟹苗,也培育着青蟹养殖市场和产业。
立足三门:
沿着丝路养青蟹,更是在推广一种致富模式
三门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、畜牧兽医所主任叶春宇介绍,沿着丝路养青蟹,指的是两条丝路——
一个是海上丝绸之路,本地养殖户、技术人员去往东南亚马来西亚、斯里兰卡,现在已经到了非洲的莫桑比克,通过综合混养模式和养殖技术,在海外养殖出好的产品进行内销。
另一个是陆上丝绸之路,沿着黄河一路向西,深入内陆,与当地合作,在盐碱地上养殖青蟹。
“这两条线都类似‘地瓜经济’的模式。”叶春宇说,沿着丝路养青蟹,可以把好的模式在外地进行复制,带动当地百姓以及三门相关从业者共同致富。
三门涛头村养殖塘。记者徐婷摄
“三门青蟹式”的致富路径,早就在涛头村近20年的发展中得到验证。如今,这只蟹更想找到新的合作方式,给三门及外地百姓提供增收新路径。
尽管已在马来西亚养殖成功,林后宜对莫桑比克的试养并未掉以轻心。“这关系到明年我们涛头村能不能有大量人工出去赚钱。”转头他又信心满满,“但是我相信成功的概率是很高的。”
林后宜在马来西亚时,会与当地人交流养殖致富经,莫桑比克的地方领导,也曾来涛头村取经;这几个海外项目都有当地居民参与就业。吴伟超说,莫桑比克养殖塘还属于当地政府招商引资项目。
莫桑比克地方领导前来三门涛头村考察,左一为涛头村村委主任林后宜。受访者供图
王欢也提及,目前,河南、陕西、山东等省已在盐碱地试养三门青蟹,新疆、黑龙江等地也前来问询。内陆水产养殖经验在沿海虾蟹养殖上不一定通用,“我们想先靠几个人掌握这门技术,做出示范来,通过一带二、二带四的方式,慢慢带动当地。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’,这条路还有很远的路要走。”
河南延津县青蟹现场验收会场景。甬派客户端资料图
在陈丽芝看来,青蟹养殖能沿着丝绸之路走出三门,是件好事。她说,三门人到全球各地从事青蟹养殖工作,既能继续扩大三门青蟹的品牌效应,也能带动三门人致富增收,“把我们三门的经济,变成三门人的经济。”
攥紧一张金名片,跳出本土谋发展。如今,“横行天下”的三门青蟹沿着丝绸之路,在全球多地扎根、繁衍,“爬”向了更广阔的天地。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